為什么現在的農民都不愿意種地選擇進城務工了
身邊的農民都有這種感受,種地不賺錢了,還不如打工來錢快,而且中國的水稻、小麥都要下調價格,這樣分散的小農戶種地是不賺錢的。一旦不賺錢了,農民只有將土地流轉出去,進入城市謀求生路,這樣就間接的促進了城鎮化的進程,進入城市的過程中,看似是農民自愿的,其實是因為糧食降價導致收益降低,被迫進入城市。
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將會實現
農業想要發展,必須實現適度規模經營,才能提高競爭力,降低成本,實現規模效應。
我國最早在1987年就提到過適度規模經營,而并非這幾年才提及,可是從效果來看,并不太好。
因為什么?
就是因為糧價過高,農民收益都還不錯,沒人愿意放棄土地,所以土地難以形成規模。而現在糧價下調,分散的農民種地賺不到錢了,農民就像被迫進城一樣,被迫放棄自己的土地,而這些土地慢慢流轉到會種田的人手里,這些人通過高新技術是能賺到錢的,并且土地一旦形成規模了,就會降低成本,加大種植效益,慢慢就形成了適度規模經營。
資本將進入農業,促進農業發展
一個行業要是沒有資本的推動,很難快速發展,資本是逐利的,知道怎么用最少的錢來創造最大的效益。
而中國的農業資本想要進入很困難,就是因為太分散了,資本進入成本太高,太費事。
土地形成規模后,資本進入的成本就低了很多,原先資本得面對100個農民,而現在只需要面對10個農民就夠了,也容易談的妥。
資本容易進入后,將會帶動農業的發展,創造更大的利潤。
促進房地產去庫存
房地產去庫存不比糧食去庫存壓力小多少,城市里的群體就那么些人,購買力也就那么點,而現在國家的意圖傾向于讓農民來接這個盤。
農民進入城市后,雖然不會全部買房,但是肯定會有一部分購買,這樣就可以加快三、四線城市房地產的銷售。
為什么是三、四線城市呢,因為那里的房子農民能承受的了,要是一線城市每平方好幾萬,你能買的起嗎?
為城市提供大量穩定廉價勞動力
其實這個部分講的是“人口紅利”,但我怕大家不懂啥意思,所以寫的更直接一些。
以前農村勞動力在閑暇時間也會進城務工,但是并不太穩定,可是一旦農民放棄土地進入城市,就會成為專職的廉價勞動力,進而降低生產企業的用工成本,產生更大的利潤。
但是這個環節是把雙刃劍,關鍵就在于能否全面安置就業,如果這個問題能解決將會產生“人口紅利”,但是如果就業安置效果不好,就會帶來很大的社會負擔,會引起社會動亂。
所以糧食降價并非你想的那么簡單,將會很大程度的改變中國農業的格局。
- 上一篇:鄭州水稻應用微生物菌肥高產項目研
- 下一篇:魚塘水面無土種植稻谷試驗成功